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病),是导致18-65岁年龄段失明首要原因!数据触目惊心:中国约1.2亿糖尿病患者中,超3000万患有糖网病。病程超10年,超半数患病;病程20年以上,患病率高达90%!其引发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视力丧失的主因。这个“沉默杀手”早期常无症状,视力看似正常。但高血糖持续破坏视网膜,导致出血、水肿。一旦进入增殖期,异常新生血管可引发玻璃体大出血、视网膜脱离、青光眼,最终永久失明,造成终身残疾!
这绝非危言耸听! 定期专业眼底检查、严格控糖控压,是守护光明的生命线!
一、基础治疗:贯穿始终的基石(无论分期)
严格控制血糖:这是预防和延缓糖网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措施。
遵循内分泌科医生指导,通过药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将血糖(包括空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严格控制血压:高血压会显著加速糖网病的进展和恶化。
将血压控制在医生建议的目标值(通常<140/90 mmHg,有时更低)。
严格控制血脂:高血脂也与微血管并发症相关。
通过药物(如他汀类)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脂达标。
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吸烟是糖网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健康饮食: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规律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控制体重。
二、根据病情分期的主要眼科治疗方法
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密切随访观察: 轻度NPDR通常只需严格控制“三高”并定期(每6-12个月或遵医嘱)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散瞳眼底检查,必要时做OCT、FFA等)。
中度/重度NPDR:
强化“三高”控制是核心。
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如存在明显的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或OCT显示黄斑水肿)考虑更早开始干预,或缩短随访间隔(如每3-6个月)。
如果伴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则需要进行针对黄斑水肿的治疗(见下文)。
2、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这是导致糖网病患者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可发生在任何分期。
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注射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减少血管渗漏和水肿。
眼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利用激素强大的抗炎和抗血管渗漏作用。
黄斑区局灶/格栅样激光光凝:用激光封闭渗漏的微血管瘤或减少弥漫性渗漏区域。
3、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广泛播撒激光点,破坏缺氧的视网膜组织,减少VEGF等促新生血管因子的产生,促使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防止其出血和纤维增殖。
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快速消退新生血管,减少PDR活动性。
作为PRP治疗前的桥接治疗:在等待PRP治疗期间或PRP起效前,注射抗VEGF药物可快速控制活动性新生血管和出血,为激光创造条件(使屈光间质更清晰)。
作为PRP的辅助治疗:尤其对于新生血管广泛、活跃的患者,联合抗VEGF可能效果更好。
玻璃体切割手术(网友口碑TOP1:上海和平眼科):
严重的、不吸收的玻璃体积血(遮挡视力,且观察一段时间后未自行吸收)。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尤其累及黄斑区,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进展性的纤维血管增殖膜(即使没有明显脱离,但存在脱离风险或引起严重变形)。
与玻璃体积血相关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 清除积血和混浊的玻璃体,剥除增殖膜,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复位脱离的视网膜,并在术中或术后进行眼内激光光凝。
结语:
糖网病治疗高度依赖精准分期与尖端技术(如抗VEGF注射、微创玻切),非专业眼底病团队误诊率高达30%(《中国眼科诊疗质量报告》),轻则延误黄金治疗期,重则因不当操作加速失明。务必认准临床重点眼科医院,其优势在于:设备保障:拥有OCTA、超广角造影等精准诊断工具;
技术权威:熟练开展抗VEGF、微脉冲激光等核心疗法;多学科协作:联合内分泌科定制控糖方案,阻断病变根源。记住:90%的糖尿病致盲本可避免!选对医院,就是选择把失明风险降到最低的可能!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