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生态长城 护万物生长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建设美丽山西的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持续深化“绿盾”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定期组织开展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实施重点区域、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协同推动全省典型生态系统、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保护,为美丽山西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全社会共同行动夯实美丽山西建设基础
“请您抽取一下盒子里的纸条,回答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如果答对问题可以换取礼品,如果答不对,请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一个好的建议或意见。”4月26日,在山西大学的校园里,该校环保组织——“绿盾行动团”负责人宋宜栋正和伙伴们引导现场同学,在“环保对策留言板”上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宋宜栋说:“在日常组织相关生态环境宣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将环保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我们在社区开展环保科普活动,利用有趣的小游戏吸引大家了解生态系统与环保知识,为环保理念的普及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省城相关社区进行合作,共同守护三晋大地的生物多样性。”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受到了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省拥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生态系统类型,物种多样性资源丰富,分布野生高等植物达2743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41种,遗传资源颇具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丰富,地方作物品种、畜禽品种、中药材、食药用菌种等资源均独具优势,只有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山西,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张明罡副教授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内容。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往往更加稳定,可为我们提供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在内的生态系统服务。
当下,我省正以“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为抓手,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篇章。活动现场,一组亮眼的生态数据展现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2024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4.31,实现“七年连降”,优良天数比例为74.2%,同比增加2.9个百分点;94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汾河重现“水草丰美、百鸟翔集”的生态盛景;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厚土沃野孕育绿色希望。
“生态绿”成为三晋大地高质量发展底色
近年来,我省加强顶层谋划,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工作,印发了《山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实施方案》,要求各市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情况和受威胁状况,建立相关物种的名录和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建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吕梁孝河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集湿地保护、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湿地公园,占地面积颇为广阔,交通十分便利,为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了便捷条件。
公园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广袤的湿地水域面积广阔,河中有着大片的芦苇荡,沿着河岸,垂柳依依……公园内有众多鸟类繁衍生息,常见的有白鹭、野鸭等,它们或在水面上优雅地游弋,或在天空中展翅翱翔,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图。不仅如此,公园还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悉,吕梁市域共有5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湿地公园,30座水库。在这里,青山绿水、万鸟齐飞、鱼翔浅底、虫兽栖息,链接着自然和生命的密码,诠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和谐之美。
进一步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掌握了更多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情况和受威胁状况的资料,历时两年的吕梁市生态环境局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阶段性成果喜人。两年间,调查队员们在鱼跃鸢飞间采集标本,在金光穿孔中拉方识草,调查对象包含全面,有陆生高等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技术规范要求,以野外调查与内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实地调研、标本采集等技术手段,通过走样线、拉样方、布设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累计完成调查样线69条、样方140个,布设红外相机129台。共记录陆生高等植物1000余种,陆生哺乳动物40余种,鸟类270余种,两栖爬行类20余种,鱼类30余种,浮游生物200余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0余种。
近年来,各市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生态绿”成为三晋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了生态基础。
提升公众意识共建生态文明家园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和现象。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系主任高瑞贺认为,生物安全问题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威胁,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以及国家长治久安。他建议,加强对进出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货物、物品、病媒生物、压舱水等携带的外来物种、病媒生物等入侵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风险实施全面监管。运用有害生物远程鉴定系统、木材材种智能识别系统、线虫快速分离器等高精尖设备,持续提高物种鉴定判别的速度与准确度,提升国门生物安全防护效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门生物安全方面的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保护国门生物安全意识,共建生态文明家园。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我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总体要求。省生态环境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合力。
和顺县华北豹群重要栖息地保护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首批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红腹锦鸡、黑鹳等多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各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各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均有所提升,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民众对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