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 > 内容

华为、苹果纷纷推出卫星通信,但手机并不是它最好的商业化场景

发布时间:2022-09-23 08:06: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3905   
字号:

随着华为、苹果先后在新品中加入卫星通信功能,这个此前不为大众熟知的通信技术也成为关注焦点。

华为Mate 50被余承东称作“捅破天”技术的卫星通信功能,支持通过北斗卫星发送简讯,手机可在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环境下发出文字和位置信息。而iPhone 14系列则支持通过卫星发送SOS紧急求助信息,该技术目前仅支持美国与加拿大地区,用户购机后享有两年免费服务。

卫星通信并非新事物,卫星电话是户外探险者的应急工具之一,出海工作也常用到海事卫星宽带网络。但将该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内,华为与苹果的确是尝鲜者。

手机卫星通信目前仅支持应急,用起来不便宜

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转发器作为中继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的通信方式。简单来说,手机常用的移动网络是基于地面基站提供服务的,而卫星通信则是依靠天上的通信卫星来提供服务。

全球目前尚有80%以上的陆地区域和95%以上的海洋区域没有地面基站网络覆盖。相较于地面移动网络,卫星通信打破了距离与地理环境限制,能够应用于沙漠、海上等无基站覆盖环境,在自然灾害、地缘冲突等导致地面基站受破坏时也能稳定运行。

按照轨道高度划分,卫星分为静止、中轨和低轨,其中低轨卫星适用于手持用户终端。凭借高通量、低时延特性,以往低轨卫星主要用在C端用户的卫星电话、宽带网络以及B端的卫星电视转播等服务上。2020年,中国电信就推出了国内首个自主卫星电话业务。

为了更好地找到信号,卫星电话配有一条长长的天线。而将该技术放到手机里,则需要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今年7月30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联合中国移动、多家国产手机厂商等联合宣布,完成了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这给接下来卫星通信进入手机提供了硬件基础。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界面新闻表示:“卫星通信技术应用在手机上,确实对信号接受发射能力以及射频模组的要求更高。”他了解到,其它手机厂商也都在关注或研发相关产品,未来会有更多厂商跟进。

不过,卫星通信的价格非一般人所能负担。例如已在应用中的卫星电话,一部售价可达上万元;另据中国移动最新资费标准,拨打国际卫星电话的价格在0.5-1元/秒,较传统移动通话价格高出数百倍。卫星宽带网络价格也很高,一份海丝卫星宽带资费表显示,其海上卫星网络每GB价格约四五百元,最大带宽10Mbps,几乎是5G网络资费的百倍。

卫星通话和上网暂时还用不到手机上,华为与苹果此次推出的卫星通信服务仅支持发送少量文字信息,用于应急情况。例如,华为使用的是北斗卫星“短报文”功能,仅支持在中国大陆地区发送信号,可发送19个字符,发送时可携带当前地理坐标。

即便如此,这对手机厂商而言仍像是门亏本生意。“以目前用在手机上的商业模式看,卫星通信肯定是不赚钱的。不管是否收费,因为最终涉及用户群体有限,目前看都很难盈利,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进行变现。”郭天翔坦言,这项功能更像是起到宣传作用,用于维护手机厂商高端化的品牌形象,在产品趋同化的手机市场推出差异化卖点。

卫星通信商业化的未来并不在手机

用在手机上的卫星通信商业化之路很窄,其商业化前景其实在其他行业。郭天翔认为,在汽车行业的自动驾驶、定位导航方面,卫星通信就有着很大潜力,盈利可能性较大。“不过汽车行业的应用还在验证中,没有落地。”

SpaceX旗下的Starlink(下称“星链”)计划就组建低轨卫星全球网络,提供宽带卫星通信服务。未来特斯拉汽车或也将配备卫星信号接收器,连接星链网络,提供WiFi服务同时也能增强定位、导航服务。近期,特斯拉就在德国展会上推出了一款配备Starlink的太阳能增程拖车。

另一个有前景的应用是机载互联网。目前,国内已有部分航司启用了机上WiFi,但这一市场仍处蓝海。美国通信卫星公司viasat曾在2021年底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中国目前存有约4000架民航飞机,能使用机上互联网的只有200架左右,仅占5%。而这个比例在美国是34%。该公司还表示,已经与中国卫通集团、中国移动达成合作,其卫星网络可供国内的航司和国外的航司进入中国使用。

根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8年,客机机上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服务可实现国产代替,同时改装价格以及流量成本将大幅下降,届时中国航空互联网仅流量收益可达300.64亿人民币。

此外,在物联网、移动网基站回传等场景上,低轨卫星也有广阔应用空间。

全行业推动下,低轨卫星建设已是一场全球性的“太空圈地运动”。由于近地轨道位置和频谱资源有限,具有“先占先得”特征,各国均在跑马圈地。我国因此在2021年成立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星网”),计划整合统筹国有的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组网卫星规模接近1.3万颗。我国通信业实行牌照制,目前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等少数几家持有卫星通信业务牌照。不过,随着国内航天商业化程度提高,上游的卫星制造,中游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以及下游行业应用,均将有更多机会诞生。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